石雕作为一门艺术,它最大的艺术空间是思维的想像,而因材施艺与作品和谐统一是每个艺术家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也是石雕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运用自然界中的石头原有形态、颜色给作者加工、点化、情化而成为具象或抽象的石雕艺术品。这是“天人合一”、“自然美与艺术相互结合”产物,也是作品的灵魂,是创新的立足点。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一句话:“美到处是有的,对于你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此话正道出了作为一名雕刻家首先必备的便是“发现”二字,既作者具有敏锐的观赏力和审视力。作者先于别人发现某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那么你创作已完成了一半。毕竟,生活的空间才是艺术创作的唯—源泉。
作为我创作生涯中的一件重要作品《妙手回眷》恰恰使我真正体会到艺术创作必须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和美。
那是1003年的冬天,我从腊石矿的朋友家发现了一块的十公斤的石头,呈三角形,大部分颜色是赭石色,左边有些青白色的石质附于上面。凭着十事年的艺龄,我断定,赫石色是这块石头的基色,是主角,而青白色只是配角而已,色彩沉重而单调,根据石雕特殊因材施艺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它的颜色跟松树皮非常相像。而赭石色的石料刚好一圈包过来把青白色围在中间,显然就是一个老松树桩。
03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时间,当时全国正遭“非典”的侵袭,很多人行动受到制约,而同时又有很多人与“非典”对抗。那就是可爱的医护人员。于是我的灵感开关突然被打开,啄木鸟不是象征道德高尚的“医生”吗,将赭石色雕成树桩的树皮,树皮上巧雕一只啄木鸟,那不是很有意义吗?
经过了反复思考、推敲,我开始雕刻这件作品,树皮的剥落正表示它受到了伤害,左角雕出一拄嫩枝象征着它的生命力的恢复。残缺的树皮上雕出一只啄木鸟正啄出一只树虫.再配上色彩与主体协调的座垫.作品使人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自然界中最真实的场景,和医护人员的仁心妙术相吻合,也正是拙作的思想内涵。
有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在创作(妙手回春》过程中,我注意到构成视觉形象形式美的诸方面,充分利用了因材施艺方法,作品是三角形表现出了稳重与大方,其色彩和形态给人的感觉是轻快而充满活力。作品的虚实变化、动静结合、疏、密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我今年荣获国家级大奖金奖作品《回归》,恰恰使我真正体会到艺术创作必须善于捕捉灵感与作品思想内涵的和谐统一。
当时,我得到这块石料,仔细一看,霎那时被它的花纹深深地吸引住,那花纹俨然就是龟背上的纹路。香港回归十周年等字符顿时闪过我的脑海,从而使我产生了创作的欲望的灵感。经过慎重考虑、想象、赋于作品主题与情感,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融洽。以作品较小的空间,宏观地把握其雕塑整体效果。在龟背上雕上两只小龟使它们互相呼应,紧扣主题。
于是经过《回归》的亲身创作经验,明白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追求刨新,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此外,作品《残荷细语》、《点石成金》也同样说明作品因材施艺与内涵的和谐统一之观。
同样,《石世晾天》亦求自然,一是应物象形,二是求具立意,意趣结合。在审石度势上做到多想少雕,顺势取意,而不强求,力求赋予“天成妙趣”。我只在该富于主观雕刻的两个天然的眼睛,引发联想,抓住牵动神韵的窗口部位,将自己主题创意和思想情感进行技巧和审美投入与点化,从而别划出一个被压在五台山下的灵猴形象。同时做到使其自然石材化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而成为具有一定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的石雕艺术。
这可称之为藉天然之关键。生活中的许多素材,看似琐碎或司空见惯,但作为作者,须有一双慧眼,将其素材加工,想象、提练、创新,赋于主题与情感,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融洽,让作品因材施艺充分发挥与内涵相结合,正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通过这什作品的刚作过程,从而使我把握石雕创作之关键,它即是巧取天然之物,又赋予主观创意,融以情感,不断丰富内涵,深化主题。作者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等等都是为创作而服务。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审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