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忆·石头记》
散文作品
文/王树声
中国水头,脑海中瞬间浮现石头的影像。我始终认为这座滨海小镇和石头,有着有种不可言说的机缘……
一万多年前,静谧大盈溪蜿蜒流淌,两岸林深幽静、郁郁葱葱……水头所在区域仍是一片旷野山林。一个清爽的午后,一个刚丛林走出的小猿人,笨拙地将坚硬石块相互撞击,身旁堆满了打好的石核、石片;几天前充满无限想象和活泼好动的他,惊奇地发现自然界中锋利的石块是打倒野兽的神器,今天便动手制作起来;一会儿便要乐滋滋带着自己的石器去狩猎。身旁一个年长的猿人,对于这种“闹着玩”的行为毫不在意,他正专心致志地把一块石片在坚硬的大石头上磨制,要把石片磨成长方形、单面刃的石锛,等等还要在石锛未磨制的一端转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有了这种磨制的石器,就可以火耕农业、养活整个猿人种群……他们万万没想到:石头在撞击中蹦出是人类文明的火花,石器抛开了是像土地一样厚重的洪荒愚昧。制造石器开启了“从猿到人”进化的基点,释放强大的远古洪荒之力。他们后代就是水头草莱初辟的祖先之一——闽越人。1958年,他们生活过蔡盈村寨山遗址被发现;1977年,他们生活过的文斗村坑尾山、刺尾山遗址被发现,大量成堆磨制石器及玉器出土,是目前闽南沿海已被发现新石器文化重要遗址。他们的故事穿越万年云烟,无言讲诉着过往的传奇。我始终相信:他们热爱石头的基因与性格,至今仍奔流在水头人的血管里。
如果说远古时代总有些悠久缥渺,但名垂史册的“九溪十八坝与仙公渠”记载却让故事变得真切。西晋永嘉时期,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泉州府志》载“沿途散居盈川”,“盈川”即大盈溪。唐代中叶,在大盈设立巡检司,建制由此开始。唐中和元年(881年),义士王潮、王审知率领众多的中原汉人,诀别战火纷飞的故土家园,翻越横亘大别山、渡过滚滚长江、辗转武夷山区……一路风雨、一路坎坷,终于在海峡西岸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并建立起国家闽国。当时,闽王王审知有个夫人姓任,封号尚贤夫人。任夫人深得闽王宠爱。一年夏天,任夫人突然生了个脓疮。闽王连换了几个医生,不但没医治好,反而越加严重。闽王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鉴于御医们无力治愈;闽王只好派官吏翁承赞前往民间探访名医。一日,翁承赞路过水头大盈岭,听说朴里村中有一位樵夫叫杨肃,喜好研读医书,行医济世,救死扶伤,求医者络绎不绝。年轻时,曾在高田山顶亲见仙人对弈,颇得仙人厚爱,赠与岐黄仙术。翁承赞对杨肃医术十分赞赏,于是把带往福州为任夫人看病。毕竟高手都在民间,杨肃一番施灸治疗,不出几天,任夫人果然痊愈。杨肃告辞时,闽王大加奖赏,问有何求,杨肃说:“我家乡有九溪(大盈溪),水短流急,大雨成涝,无雨便涸,这一带农田,十年九旱。如能在上流筑坝,中流筑陂蓄水,可得灌溉农田之利。”杨肃归里不久,修坝筑陂工程就开始了。闽王派谴御林军数万人参与修建。驻足九溪,杨肃望见四周高耸的石崖,无论是风吹日晒、严寒酷暑,还是刀劈斧砍、地动山摇,都岿然屹立千年。遍布水头山间结构致密、质地坚硬的花岗石成了眼中最合适不过的建材。杨肃带领着上万军民,开始了开山采石,建成九溪十八坝。节节筑石坝,雨季以节制山洪激流,旱季储水供给农耕。闽王为这条陂命名“慈嘉陂”,意思是其夫人慈意嘉奖而成。同时,凿土垒石开渠8里,引水从柯厝寮,经南侨、朴里、埕边3个村10多个自然村,灌濒海坡地,受益面积2000余亩;有了水源的滋养,水头乡民在这片原本海滨荒芜之地变为良田,发展生产、繁衍生息。因有万余人参与采石建渠,最初称“万人川”。杨肃因此功德圆满、得道升仙,法号“太乙真人”,百姓在朴里村建庙供奉,俗称杨仙公,随之尊称“仙公渠”。朴实无华的石头,从此带上仙风道骨的灵气。宋代理学家朱熹赠联:“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导万人川”。历经千年风雨,坚不可摧的石坝,成为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更成为了水头“生命之源”。1955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旧址上兴建石壁水库,在山中一处状似舌头天然岩石处修建起拦河大坝。九溪十八坝到石壁水库,石头的故事在其间传递。其实,九溪十八坝与仙公渠只是石头传奇的一部分;那么,下一场故事何时演绎呢?
一些石料建成一座古桥,一座古桥成就一个大港。这条穿越千年的古桥叫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在我国古桥梁中首屈一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赞誉。驻足桥头,文史专家绘声绘色地讲诉大港的前世今生:自古以来,水头便是水运货物集散地,昔日大盈港有古船湾之称,是古代重要海港之一,“南来泉州夷船,多在此登岸”。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成为十分兴隆的刺桐“南港”,“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宋建炎四年(1130年)朝廷遣吏榷税于对岸安平设置石井镇,朱熹之父朱松曾任早期镇监。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下坊(现水头下邦村)建石井巡检司,管理船舶出入。大盈港位于石井海门之内,各种方志典籍所指安海港(安平港)、水头港、石井港实际上与大盈港属同一海港。宋景定五年(1264年),理学家吕大奎手书“石井”两字立碑于海门处;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令衿《安平桥记》也称:“石井两间道从,坐令往来划西东”,对湾内两岸地名称谓给予统一的认定。作为同一海港的水头与安海隔“一溪相望六七里”,“往来先以舟渡”,“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可是“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南宋初年一日,夕阳西下,以经营海外贸易发迹的富商黄护正出门漫步,望着熟识的海湾:潮涨了,海风吹起号角,涛声如同战鼓,海浪则似千军万马汹涌地冲向海岸,无垠的沙滩瞬间被海天吞噬,貌似坚强的大树惊恐得左右摇摆;唯有狰狞的礁石,淡定从容对抗击大海,打出了点点浪花。坚如磐石的景象牢牢铭刻在黄护心中,执意修建跨海石桥,畅通两岸交通。刚刚经历了北宋灭亡“靖康之耻”,朝廷已无力承担修建石桥的高额人力物力支出;绍兴八年(1138年),黄护捐巨资由僧祖派主持兴建这座跨海石桥——安平桥(五里桥)。长期航海经历的黄护,知道围头湾内大佰屿上礁石储量大,且质地坚硬,于是派出大量采石工人前往大佰屿。他们选择峭壁和海滩之间的历经千百年的海浪冲刷、质地优良的巨石进行开凿,并修建船坞,利用涨潮海水浮力,把巨石架上运输大船运回。五里桥上砌筑的那些曾经沧海大浪的大佰屿石有着不可言说的霸气,任凭着海湾内千年的潮涌浪翻纹丝不动。筑桥工匠采用长方形条石横竖交叠砌垒桥墩,以增强抗冲力及承载力。桥面由2200多条大石板铺架而成,桥墩之间距离5米至11米,每间铺架5条至8条大石板,每条石板重最重有25吨。运石的船只利用潮汐的涨落,把一条条大石板架上桥墩。为顺利跨越水头、西姑、中亭、将军、水心亭五条水深流急的港道,筑桥工匠将海中桥墩分别筑砌成长方形、半船形、双头尖船形,其中308座长方形桥墩筑于水浅流缓的水域,半船形、双头尖船形桥墩筑于港湾水急之处,用以减缓削弱海潮及内海水流的冲击。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在石材之间宣泄流淌。在工程建设中,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衿上任后续建,前后达15年才竣工。桥长2255米,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共用石材4.5万立方米。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五里桥俨然就是水头古代石文化的丰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下,水头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个更为美丽的中国石材演义。“买石头、到水头”,已不只是一句广告语,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石材行业一大共识。每当汽车驶过水头,俨然走入石材的世界。四处回响叮叮当当的打石声,有锯片撕裂声、有水磨浑厚音、有雕刻婉约响……宛如一首交响曲,歌唱中一块块天然石头华丽转身成为高大上的石材。触目可及石材遍地,石板、石框、石窗、石柱、石桌、石椅……像番魅力永远定格凝固。
十几年前,改革开放后水头石材产业的开始发展,水头人就零零散散的石材交易。随着上世纪九十年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神州大地展开,对于石材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大批水头人开始投身石材行业。水头人只要发现哪里有项目,哪里有工程,哪里建了一幢楼,石材推销队伍就赶到哪里。1998以后,水头石材产业的提升期。水头人看得准、看得远、看得深,着手建成了石材市场,推动行业的发育发展。政府也在水头组织召开南安(全国)建材经贸洽谈会,水头一夜间成为了全国石材行业的权威声音。经过水头人不懈的努力,闽南建材第一市场成为中国惟一的“石材城”,占地800亩。其中:中国石材城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来自新疆、内蒙古、四川、河北、山东、广东、浙江和港澳地区以及海外的矿山公司、加工企业、贸易公司和经销商数百家云集于此。大规格板、条形板、异形板、薄型材、石雕、各式工艺品及机械设备、刀具磨料等一应俱全。闽南荒料市场占地20万平方米,配置大型行吊,设计吞吐量达千吨以上,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齐全的石材荒料市场。目前,随着石材加工技术、设备的发展成熟和国内外石材市场的不断变化,水头的石材企业自身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换代。水头石材产业的迅速崛起,除了占有全国石材市场的最大份额外,正日益受到境外和国际上建材业界的关注。作为闽南乃至全国石材行业最大的窗口,来自美国、意大利、南非、印度、新加坡等地客商纷纷前来。目前,水头共有石材企业1000多家,从事石材产业生产的人员近7万人,年生产加工能力1亿多平方米,占全国市场需求量的40%以上。水头石头的故事在此走上巅峰!
我常往返于水头领略过石材行业繁华与鼎盛,作为文化人那深深地牵动了情怀是石材艺术的内涵。在高科技时代,祈求一片安静的乐土,感受天然石材古朴、素雅、粗犷的大自然之美。用石材作为装饰材料,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在水头加工销售石材各式各样:建筑石材,可铺地板、贴墙,有水磨光板、火烧板、波萝面板、拼花板;工艺石材,有外栅、异型圆柱、罗马柱;石雕工艺,有浮雕、影雕、沉雕、圆雕。石材带来美的视觉,让人感觉到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感、历史感。天然石材的种类和工艺很多,不同品种、不同色彩、不同纹理、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创造出多样性的建筑表情,达到不同的装饰效果。抛光石材具有不同常镜面反射效果;亚光石材则由于光线漫反射而具有柔和、手摸平滑的特点;烧毛石材由于主要靠大色调及设计显示效果;条纹状凹凸纹理的石材显现出质感肌理。水头人对美的独到见解,给了石材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国内一些重要工程的石材大多是水头人提供的: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新区、海口米兰国际机场、广州地铁、长江三峡工程、北京西单商场……凝望那雄伟的建筑,水头为石材美下了一个最好的定义。
中国水头,一个因石闻名的滨海小城。五里桥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石文化的古老与厚重;中国石材城人声鼎沸地高呼着石文化的时尚与魅力。闲暇之余,可以去水头走走,或许你发现石头会更加的多彩美丽……
以上作品均发表于2015全国征文摄影作品大赛优秀作品集《石以载道》。
来源:《天下石》杂志社